2005年6月18日 星期六

人因為閱讀而存在

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錯誤就是將木頭打成紙漿

接著印刷術傳入歐洲 導致了航海時代的來臨(印刷是造成時代進步的關鍵)

所以 很多思潮便經由海外開始感染人心



我的閱讀思想便是如此而來

高中所受的歷史實證主義直到現在都還未能推翻

一切的東西都存在於歷史中....沒有人能夠推翻歷史

所以歷史學下的閱讀導致我們人心的作品都成為了某個歷史的記載

接著就是如同異鄉人一般 我們不斷反思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類意義是文學苦悶的來源 缺他不可

(標準的存在主義說法)

所以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兩個大文豪最後失去了他們存在的意義

(喔 原來日本也是存在主義的大宗 以為現在只有新感覺派)



好吧 最主要的觀點還是人類因為閱讀而存在

這也就是這個區塊成立的原因 人類現在絕對脫離不了符號的閱讀

文字也是一種符號 傳遞著某種訊息....

藉由訊息的傳遞我們得以交流 嬉笑怒罵

因此我說人類因為閱讀而存在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所以才會被我老師罵為朽木

(聽說新書中的序就是這麼說的....)

然而 因為閱讀而出的天才不多 深刻理解閱讀本事之人似乎也就存在於文學系所

但文學系不見得就一定擁有閱讀的本事....我想這是比較可憐的

當文本不斷地堆積 放在一般人前面 她可能連朱天文都不曉得是誰

而知道騙錢的某顆樹(聽說他賣的咖啡不好喝) 或是騙感情與學術的某個痞子

當然 那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上人性的存在



因此 閱讀一向是人類的本能 卻開始成了有高有低的本事

本能累積久了就是本事 但我總是讀不下結構主義那些東西

遑論那些尼采 黑格爾 康德 說不定連王靜安都可能成為一道牆

我的本事 在哪裡?

相對的 我的存在會在哪裡?



念文學的人總有一個野心 相對的 也是一種共識

他們目的在於得到一種病 得到一種不讀書就會死的病

(某老闆聽說一天要念三小時的書才甘心 一年要寫三篇論文 有種台灣的沙特之感(論文製造機))

因為閱讀所以得到自己的存在 把文本中的問號給問倒



自小開始的閱讀 與成人後的閱讀 似乎不見得是在成人刊物上而開始

更多的反應在於 閱讀能不能體會到自己的存在 而不是矯情地被感動



那一種開啟我心靈的六零年代黑暗書寫 似乎提醒了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



因為邁進現代 缺少閱讀的人們 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閱讀是一種絕對客體的行為 是冷眼看待的方式 矯情的文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因為那突顯不出客體與主體 作者與讀者



好的小說 在敘事上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意識流也一樣)

他利用敘事讓讀者認清作者創作出的世界....另一個新的世界(或許與現實相像)

用新的世界投入自己的存在 這就是閱讀的樂趣



接著 就是期待與作者對話 不過那很高段

沒有留言: